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与历史文脉的育人价值,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文化根脉,6月30日至7月2日,蚌埠学院师生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奔赴安庆,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研学活动,在红色沃土与文化厚壤中汲取奋进力量。
6月30日下午,师生们首站走进安庆市区的独秀园。这座庄重肃穆的纪念园区,既是陈独秀先生革命精神的载体,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觉醒的重要见证。驻足于泛黄的文稿、珍贵的历史图片前,大家聆听讲解员讲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期的波澜壮阔,从先驱者“以笔为刃”的呐喊中,体悟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思想激荡,感受早期革命者为民族觉醒而奋斗的赤诚,在历史回响中触摸红色基因的源头。
7月1日上午,师生们来到安庆宜秀区五横乡“铁砚山房”——“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出生地。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手写的科研笔记,串联起这位共产党员以身许国的一生:从海外求学毅然归国,到隐姓埋名扎根戈壁,再到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大国重器。师生们在 “两弹一星” 精神的浸润中,深刻感受邓稼先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担当,更读懂了一位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子之心,坚定了传承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信念。
7月1日下午,师生们先走进安庆博物馆。从“皖国故地”的青铜器到“文化名城”的书画珍品,文物无声诉说着安庆的千年文脉。近代展区里,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炮筒、机床静静陈列,“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 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师生们在历史变迁中读懂这座城市的奋斗与担当。在特设的黄梅戏展区,绣着精致纹样的戏服、泛黄的乐谱手稿与经典剧目的影像资料,让师生们沉浸式感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大家不仅惊叹于黄梅戏“从田间地头到舞台殿堂” 的发展历程,更体会到地方戏曲中蕴含的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
离开安庆博物馆,师生们随即前往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斑驳的战地日记、泛黄的革命传单,无声诉说着安庆地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大家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更坚定了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 的决心。
7月2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桐城六尺巷。仰望“懿德流芳” 匾额,重温“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张英父子谦和礼让的官德人品与“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扑面而来。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不仅是古代美德的见证,更启示着新时代处理矛盾、凝聚共识的智慧。师生们在此感悟: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赓续红色基因,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让“礼让”“担当”等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此次研学活动中,青年学生们在红色故事中筑牢信念,在历史文脉中涵养情怀,在传统美德中砥砺品格。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文化根脉为滋养,勇担“赓续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的使命,用青春力量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撰稿:许招财;编审:吕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