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做客蚌埠学院 共话思政课提质增效新路径

发布者:rwskb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4月14日下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应邀为蚌埠学院师生作题为《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效华主持,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各学院辅导员、学生代表余人参加活动。

以理论厚度筑牢根基:在深挖与回应中彰显思想力量

陈大文教授首先从“讲深”切入,强调思政课需以理论深度夯实育人根基。他指出,“讲深”的关键在于深挖理论逻辑,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追溯理论原点,也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增强学术纵深感。针对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深层困惑,他提出教师应直面思想堵点,以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回应时代之问,让理论从“文本”走向“心坎”。

以透彻解析破除迷雾:在思辨与比较中明晰中国道路

“讲透”层面,陈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享了“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经验。他认为,思政课需以“问题”为纽带串联知识点,构建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引导学生在抽丝剥茧中把握理论本质。面对现实矛盾,他建议教师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进行辩证分析,既不回避问题,也不简单贴标签,而是通过中西制度、发展路径的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制度优越性。

以创新形式激发活力:在互动与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谈及“讲活”思政课,陈教授提出“情境化教学”“互动式课堂”与“实践育人延伸”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他展示了通过角色扮演、案例模拟等情境设计,让理论知识“活”起来的教学实例;强调课堂应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议题辩论、小组研讨,激发学习主体性。此外,他特别指出,思政课需突破课堂边界,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真正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力量”的课程。

构建“大思政”格局:教师素养与评价体系双提升

陈教授强调,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理论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双重修炼。教师既要坐得住“冷板凳”,深耕学术研究,也要站上“热讲台”,以生动表达传递真理力量。同时,他呼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唯讲授”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践行纳入考核,真正以学生获得感作为思政课效果的衡量标准。

吕效华在点评中指出,本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形式提供了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思政课的“深度”“透度”“活度”有了全新认识,今后的思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性的挖掘很有启发

此次讲座是蚌埠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路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撰稿:陈盼盼;编审:崔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