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2024年7月17日至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延安开展实践研学。
寻访红色南泥湾,亲近陕北好江南
研学队员首先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在过去这里曾是“烂泥湾”。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开赴南泥湾,保卫边区、屯田军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这里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响彻了大江南北,歌词中的场景就是当时南泥湾实实在在的再现。通过此次参观学习研学队员深刻体会到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核心内涵。这些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馆内一张张发人深省的图片,也激励着教师们在未来教学科研中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开拓新的道路。
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位于宝塔山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座红色基因库。延安革命纪念馆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13个春秋,具象化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激励着研学队员: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征程。延安革命纪念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文物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让每一位“回延安”的人,都能在此接受精神和思想的洗礼,从延安精神中追寻初心、校准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
走枣园主席之路,忆往昔峥嵘岁月
枣园又名延园,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故称为枣园。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即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在枣园旧址,教师们先后参观了当年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印刷厂等革命遗迹。这些地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辉煌历程。在这里,教师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激烈的讨论、忙碌的身影。让前行的教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重温先辈足迹,一砖一瓦皆有历史;瞻仰革命旧址,一事一迹皆为力量。此次延安红色研学,让教师们在酷暑和意志的双重磨砺中,补足精神之钙,寻到力量之源,在探索思考中深刻理解延安精神,把所学、所思、所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志存高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蚌埠学院的强校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撰稿:许招财;编审:吕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