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发布者:rwskb发布时间:2023-10-16浏览次数:1431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20239月修订)

英文名称: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Law

课程编码:L031901

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 社会实践8学时)

学分:3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写人:王昆仑 吴天歌 张莹 张子怡 魏丽 丁利 汪淼

审核人:吕效华 魏雪梅  余建杰

制定时间:2023年9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科学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通过学习本课程,启发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帮助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积极投身人生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掌握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3.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自觉砥砺品行,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2.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对待人生历程中各种矛盾的正确态度,掌握科学的处理办法;

3.通过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宽容精神,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和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基本要求

通过对绪论内容的学习,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认清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2.如何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3.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大学生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3.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应通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不断提升,切实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展现新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新风貌和新姿态。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另一方面,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是一个人能否被社会接纳并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是一个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法治素养是指人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品质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把握发展机遇、做好人生规划、书写时代华章的必备条件,需要在学习中养成、自律中锤炼,实践中升华。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人生观;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综合以上内容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5.辨证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内容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理解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

3)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人思考生活的意义,树立追求的理想目标,确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探讨协调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是以其世界观为根据,受到其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价值观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判断善恶、美丑、福祸、荣辱、利害提供了基本准则,人们对人生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包含着价值判断,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探索。

2.正确的人生观

1)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生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走好人生之路,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保持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正确看待得与失;正确看待苦与乐;正确看待顺与逆;正确看待生与死;正确看待荣与辱。

2)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清这些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实质,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

3)成就出彩人生

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生活、职业及社会理想,综合运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理解理想的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教学难点

1.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

1.坚定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具有执着性、支撑性和多样性。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2.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1)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3)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基本要求  把握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着重了解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求学生全面理解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立足实践,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教学重点

1.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3.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教学难点

1.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教学内容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为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2)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兴国强国的磅礴伟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我们爱的“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统则强,分必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促进民族团结: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处理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2)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与道义力量;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实践者。扣好人生的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2.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与道义力量;

2.大学生如何扣好人生的扣子。

教学内容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3)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1)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2)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3)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同时要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了解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优良道德传统;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教学重点  

1.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4.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2)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3)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3.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学生要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1)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2)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了解职业生活,树立劳动观念,了解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3)弘扬家庭美德

事业成功,往往与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4)锤炼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基本要求

了解法律的本质、特征产生与发展,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掌握我国宪法和其他部门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运用法律内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宪法的内涵,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与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

3.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治方式;

4.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与意义;

2.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3.如何正确理解和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社会主义法律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系统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飞跃。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系统阐述、部署。“十一个坚持”分别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应运而生,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在世界宪法制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2)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特有的作用和内容等方面。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根本性质。

3)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法立法,坚持严格执法。

完善宪法监督要健全人大工作机制,健全宪法解释机制,健全备案审查机制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4.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

2)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权利和义务问题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种类是不同的,其中被法律规定或认可的,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使任何权利、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法律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法律义务的履行,但法律义务更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定。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否则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的一系列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及文化教育权利等。

3)不断提升法治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关系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总体水平,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提升法治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大学生要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用法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总学时

学时安排

讲授

实践

教学

上机

其他

 

2

2

 

 

 

1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6

5

 

 

1

2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6

5

 

 

1

3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6

6

 

 

 

4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6

5

 

 

1

5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6

5

 

 

1

 6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6

5

 

 

1

 

考核

2

2

 

 

 

 

40

40

8

 

 

 

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要求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

2.项目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2学时。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2学时。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4学时。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课,对大学生来说,起着“承上启下”、“先入为主”的奠基与导向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这门课程由于密切联系社会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实感和针对性强,对于学好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帮助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中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

本课程通俗易懂,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学生主要学思并行、思行并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教育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要贯彻三个原则:1.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并举。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3.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具体的教学方式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难点热点问题讨论、实践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最终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期末考查命题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题量以及知识点覆盖面,并要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30%、掌握与应用占25%,分析与综合占15%。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命题采用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型。

、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编写组编,《思想道德与法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杂志社主办:中国青年研究杂志

4.林德核主编,《法律基础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编委会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版。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导读本》编委会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导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版。

7.邢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杨航征主编,《青春筑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曹群、江雪茹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导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中共重要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13.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1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17.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18.《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

19.《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0.《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