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rwskb发布时间:2023-09-10浏览次数:7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L011902

课内教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课堂讲授学时:40,实践学时:8

学分: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本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及其内在逻辑联系。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蚌埠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难点是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之中。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包括导论和七章。

 

导论

基本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二重分化,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教学难点   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重点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

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

教学内容

1实践与认识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本质;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价值;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3)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基本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文明及其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文明及其多样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文明的多样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

教学内容

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交往及其作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4)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5)文明及其多样性

    文明及其演进;文明的多样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中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3)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㈠ 基本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㈡ 教学重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㈢ 教学难点  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㈣ 教学内容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代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

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㈠ 基本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㈡ 教学重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㈢ 教学难点  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㈣ 教学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变化的主要表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

3)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基本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3)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把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重点  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2)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2)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内容

学时安排

讲授

实验

上机

课程

设计

其它

1

导论 

3

3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7

7

 

 

 

 

3

第二章  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6

6

 

 

 

 

4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0

6

 

 

 

4

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7

7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5

5

 

 

 

 

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8

4

 

 

 

4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2

 

 

 

 

 

总计

48

40

 

 

 

8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要求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改革精神,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及随意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2项目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调查、电化教学、讲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或传记选读等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传播和践行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同时还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时间安排为8学时。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讲课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做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同时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本的理论、能力和素质基础。

六、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

本课程是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课程教育的本质定位为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境界的升华为一体的综合性过程的教育。每一个过程都应该紧扣知识—思想—能力三个环节展开。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调查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切入点进行理论阐释,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现实需要的有效结合,使理论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在教法上,改变过去的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对话、讨论、辩论、演讲、观看影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在生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抽象的理论教学任务。

七、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可以采取百分制计分,最终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评定包含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教学等方面。

3、期末考试命题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知识点覆盖面,并能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适中。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