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课程编码:L031902
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写人:马彩霞 武迎新 袁诚琨 刘鑫
审核人:邬旭东 魏雪梅
制定时间:2023年2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的历史,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第三,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第五,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基本要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五个历史分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结合当代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如何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如何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认识中国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言
㈠基本要求 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脉络,让学生对于近现代史的五个分期有较清晰的了解,并对学习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有清晰的把握,从而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㈡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史综述、中国现代史综述
㈢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
㈣教学内容
1.中国近代史综述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2)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现代史综述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㈠基本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理解造成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不懈的斗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到正是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
㈡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危害;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㈢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
㈣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3)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 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1)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战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2)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㈠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认识这些活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理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为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㈡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㈢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走不通
㈣教学内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2)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兴衰
(1) 洋务事业的兴办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㈠基本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认识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㈡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
㈢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㈣教学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3) 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㈠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以及在十月革命后怎样进行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意义;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㈡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㈢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㈣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农运动的发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开展
(2)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国共合作的形成;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3)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㈠基本要求 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的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㈡教学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原因、过程及理论内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㈢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㈣教学内容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2)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3)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㈠基本要求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典型范例,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㈡教学重点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㈢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
㈣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2)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参政会的成立及工厂、学校内迁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抗战日趋消极;豫湘桂大溃败
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㈠基本要求 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国民党反动政权遭到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和人民的选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㈡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民主党派的形成、主张及“中间路线”破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㈢教学难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㈣教学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2)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全面内战爆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涨;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1)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2)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㈠基本要求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过渡时期出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及经验教训;认识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㈡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㈢教学难点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㈣教学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
(2) 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1)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一•五”计划
(3)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业合作化基本形成;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4)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3.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 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新方针;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1) “大跃进”和初步纠正“左”的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2)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国民经济调整;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3)“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各方面工作;“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普遍发展;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㈠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坚定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㈡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㈢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㈣教学内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2) 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明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3) 改革开放的起步
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兴办经济特区;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关于党内政治经济的若干准则》;干部队伍“四化”建设;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治理整顿的开始
(4) 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5)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
1989年严重政治风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6)邓小平南方谈话
坚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海峡两岸交流的扩大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与两大历史性课题;“三讲”教育的开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4.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新世纪头20年奋斗目标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推进
(3)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4)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㈠基本要求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历史地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明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学生应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
㈡教学重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历史地位。
㈢教学难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应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㈣教学内容
1.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5)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确立新时代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聚焦能打胜仗强化练兵备战
(6)全面加强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2.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3)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4)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5)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
(6)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3.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2)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3)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系列庆祝活动;隆重召开庆祝大会
(4)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5)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三、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内容 | 总 学 时 | 学时安排 |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课程 设计 | 实践教学 | |||
1 | 导言 | 2 | 2 |
|
|
|
|
2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3 | 3 |
|
|
|
|
3 |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3 | 3 |
|
|
|
|
4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4 | 4 |
|
|
|
|
5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9 | 5 |
|
|
| 4 |
6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3 | 3 |
|
|
|
|
7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4 | 4 |
|
|
|
|
8 |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6 | 2 |
|
|
| 4 |
9 |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3 | 3 |
|
|
|
|
10 |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3 | 3 |
|
|
|
|
11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6 | 6 |
|
|
|
|
12 | 期末考查 | 2 | 2 |
|
|
|
|
总 计 | 48 | 40 |
|
|
| 8 |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
㈠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践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要求
1.学生可利用节假日进行参观走访、社会调查,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体会或实践报告,具体题目自定。
2.学生必须参与课程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评价计入学生学习的平时成绩。
3.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塑造人、教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实践调研的内容,应当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相结合,切忌弄虚作假网上抄袭。
㈡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围绕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8学时),教研室统一布置实践主题,学生每5-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撰写实践报告上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批阅,评定实践成绩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后续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课程以先修课程为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和历史依据。
六、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
以先修课程为基础,为后续课程做史实支撑。注重史实与理论的结合,重点阐述重大历史问题,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理论分析。课程具有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
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授课形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学生课堂活动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实践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解决学生真切关心的问题。
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围绕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开阔历史视野,加强对各种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的比较
4.注意收集和运用综合性的历史资料和典型性的历史资料
5.对重大问题的表述要完整准确,有权威的根据
七、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㈠考核类型:考查
㈡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
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计分,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查成绩占60%。平时成绩以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评定。
3.期末考查命题要求:笔试命题要有一定的题量以及知识点覆盖面,并要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部分占30%、理解部分占30%、掌握与应用部分占20%,分析与综合部分占20%。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命题采用单项选择、判断、简答、分析论述、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等题型。
八、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㈠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㈡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5.(意)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7.朱维铮、龙应台:《维新旧梦录》,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陈独秀:《陈独秀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2013年版。
12.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1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1-3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 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 )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
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