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金寨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者:rwskb发布时间:2022-08-17浏览次数:535

教育者先受教育。为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20228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赴金寨开展“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主题研学活动。

金寨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十二支主力红军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20164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金寨县,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走访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雪梅带领下,研学团队一下火车,就赶往红军广场。“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革命战争年代,人口不足23万的金寨县,就有10万人参军参战,解放后幸存的老红军仅700多人,1万多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尽管烈日当头,炙烤灼人,队员们拾级而上,到达纪念碑平台,诵读碑文,围绕纪念碑步行一周,向纪念碑行注目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注视着纪念碑浮雕,队员们在心中默念,前辈们,今天的中国如您所愿。

“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28年红旗不倒,2次革命武装起义,12支红军队伍,59位开国将军……

离开红军广场,队员们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革命史厅,呈现了1921年到1949年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峥嵘岁月。通过观看图表、文物,金寨县12支主力红军成立发展的历史、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状况、立夏节起义与六霍革命武装起义经过……一件件、一幕幕,耀然眼前。看着一件件展品,队员们对中国共产党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金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的一个缩影,队员们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有了更为彻底的认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作为革命老区,金寨的脱贫攻坚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6424日,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走访了5户农家,并就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长效扶贫机制、建档立卡制度、扶贫工作队的配备发表了重要讲话。

6年过去了,大湾村建立了集中安置点,修了60公里村路;进行了环境整治、拆危改厕;建设了扶贫猪圈、免费羊舍;普通村民当起了老板销售农特产品,开办民宿等。2018年全村脱贫出列。大湾村现已建起4000余亩茶园,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同时引进茶旅企业,带动400余户茶农持续增收。村里现在已经建立起1万平方米的民宿、旅游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等。村党总支书记告诉队员们,“大湾村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模范,未来更要努力做乡村振兴的示范”

研学队走访了陈泽申家、汪能保家,并对汪能保进行了访谈。如今他住进了二层新楼房,尽管他患了大病,但是有了县域医共体,可以“足不出乡”治病并且农村医保还可以报销大半的费用。同时,他在家里自产自销农特产品及小食品,还被聘为保洁,生活更加有了奔头。74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为村里忙前忙后,“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更要好好干。”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大湾村的前后对比,队员们充分感悟到精准扶贫政策的无比正确以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意义与价值,已经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

通过短短几天的实地观察、访问交流、认真思考。研学队员们充分认识到,金寨的底色是红色,并且红色基因正在一辈辈传递下来。金寨的发展史也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此次研学夯实了队员们当好思政课教师的底气与志气,站稳思政课堂,理直气壮讲好大思政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撰稿:袁诚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