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蚌埠学院凝心聚力谋金课 立德树人结新果
发布时间: 2020-01-16     浏览次数: 272

前面的故事

在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钱莉正在讲授“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她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两个方面详细客观分析,密集的信息度和强大的理论说服力牢牢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最后一排还有一位特殊的中年“听众”,他开启手机摄像功能全程记录着钱莉授课的全过程。

这位“听众”是谁?为什么要摄录授课全过程?原来这里是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对蚌埠学院课堂教学的随机听课现场,这位特殊的“听众”正是专家组组长张焜教授,他对钱莉既有理论厚度又有现实温度的课程讲授高度肯定,开启录课模式是准备把录像资料带回自己的学校供思政课教师观摩学习。

评估中对马院的随机听课不止这一堂,青年讲师耿娟也接受了听课,理论与案例结合的精准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专家刘江南教授评价:“这样讲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不亚于一篇高质量论文!”

在专家听课、看课环节马院王昆仑和张玉老师同样受到了好评。

蚌埠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19年的审核评估,是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教育部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又一次全面检阅。审核评估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听课、看课等方式重点考察四位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对课程设计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次评估两度盛赞,专家100%的“好评率”,学生100%的抬头率……蚌埠学院的思政课施了什么魔法?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十八大以来历次教师节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马院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坚持成效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在打造思政金课上狠下功夫,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上狠下功夫,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思政育人体系。

这个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马院将处理好这个关系作为上好思政课重要出发点,从2018版高校思政课新教材入手积极谋划。新教材付梓之际,学院即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思政课程2018版新教材培训,实现了参学率100%、合格率100%。在学习新教材的基础上,马院打破教研室界限,开展多轮次教研室联合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学理相同、侧重不同的特点推进课程建设,对授课环节精准设计,对课件、流程设计反复打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扎实做到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在前、悟在前,把“新思想”“三进”的“进教材”学熟吃透,为打造让大学生听得进去、品得有味、悟得道理的思政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马院紧锣密鼓推进新版教学大纲的修订。新教学大纲的“新”,不仅是教材的“时新”,更是教学的“创新”。这个创新就是适度推进专题教学,在相关的教学“点”上设置专题,引领学生向深度挖掘,将理论阐述与真实案例相结合,将经典表述和时事热点相结合,确保教材“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形成了有特色的“自选动作”。审核评估马原教研室耿娟老师正是因专题教学中的理论与案例结合的精准讲解得到专家组的肯定。

QQ截图20200115143000.png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躬行”对马院来说就是在思政课金课的铸造中,不仅要解决理论影响力的问题,更要解决实践说服力的问题。为此马院把实践教学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课程实践与主题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实践的构建中,马院学校以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推进思政主干课课程内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对实践教学学时进行了单独的要求,在课程内组织学生开展课程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程调研,撰写学习心得,形成实践报告,并将报告纳入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课程最终评分的重要指标,形成了思政课过程性考核的抓手。

在主题实践的推进中,马院突破课堂空间的局限,积极探索实践平台拓展,充分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目前已形成了“征文——研学”、“社团——社会实践”双轨推进的实践教学机制,成为推进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力量。

“征文——研学”就是每学期一个主题,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并在征文评奖的基础上组织成绩优异的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研学,以此扩大实践的参与面,形成实践教学的规模效应。近年来,马院先后组织“我和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征文,并以征文为基础,逐步形成“共和国的诞生”和“共和国的成长”两个主题研学路线,组织学生赴淮海战役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让学生用所见所闻的“躬行”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社团——社会实践”就是增强部门协同,抓学生骨干形成辐射效应。近年来马院通过推进思政辅导员机制探索,与学校职能部门与各学院合作,先后组建“计算机工程学院青年学习会”、“外国语学院学生党员经典读书会”、“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习研会”等,打造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思政理论课堂的重要外延,并在社团的基础上推进思政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2018年以来已先后开展“蒙城县助力脱贫攻坚战”、“五河县观察‘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等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中,切实增强对国家政策深度认同感,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自豪。

大包干.JPG

实践探索与思考研究

在思政金课铸造的实践中,马院从来没有忘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古老良训,探索的同时不断深入思考,通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为推进课程建设提供的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方法支撑。近三年已先后有10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蚌埠学院思政辅导员制度探索与实践》、《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四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大项目。2019年,《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视域下蚌埠学院思政辅导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尤其是2019年来,学校批准将蚌埠及周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品文化进行研究和建设,马院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思政红色主题研究,目前已搭建两个红色主题的省级科研项目: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蚌埠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研究、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地方红色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后面的话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的方向和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金课铸造中的根本遵循。马院用学习、思考、和大胆探索的实践,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推动着思政课课程建设,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精神力量。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立德树人铸金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矢志不渝的进行时。(赵睿 邬旭东 特约通讯员: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