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验赋能思政课创新 擘画思政教学改革新蓝图
 
发布时间: 2025-04-26 浏览次数: 38

4月25日下午,为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久高教授作题为“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专题讲座。讲座由院长吕效华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讲座中,王久高教授分享北大思政课核心教学模式。在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中,他详细阐述了“课程主持人—主管教师—主讲教师—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以及“专题教学+课堂讨论+文献观影”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该模式以11个专题覆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并配套严格考核体系,实现了学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针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网络讨论与参与”教学模式,王教授以元培实验班为例,展示了200人大班理论讲授与20人小班深度研讨结合的做法。他强调小班讨论通过“学生自选主题—小组协作—助教引导—互评互鉴”机制,设置如“抗日战争时期女性地位”等研讨主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王教授还分享了北大打造思政“金课”方面的创新实践,包括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级一流慕课、开发“思政热点面对面”电视思政节目、运用“问学AI助教”智能平台等,体现了“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教学理念,精准锚定了思政课的育人本质。


互动环节,教师就“思政课学术深度与学生接受度平衡”、“小班讨论组织”和“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王久高教授结合北大经验,提出了思政课应坚持“政治性引领学术性、学术性支撑政治性”,通过精选专题切口(如从“‘她’字的诞生看五四文化转型”)、优化考核设计(如增加读书报告、家乡史调研等多元评价)、善用AI技术辅助学情分析等方式,破解思政课教学痛点提升育人实效

党总支书记崔执树总结指出,王久高教授的讲座全景式呈现了北大思政课改革的前沿成果,“立体化教学体系”“全过程考核机制”“数字化教学创新”等成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推动“专题教学+实践研学+智慧课堂”的融合创新,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思想的厚度、表达的温度、交流的锐度等多维度着力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次讲座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政课改革视野,搭建了校际交流的新平台。未来,学院将立足校情学情,加强与名校合作,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撰稿:陈盼盼;编审:崔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