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年论文统计
发布时间: 2017-03-27     浏览次数: 491
蚌埠学院2016年度发表论文统计
  部门签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填表日期:2017年1月8日
序号 第一作者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年卷(期)页
论文摘要 论文级别
1 邬旭东 安徽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0)120-123
基于调研情况,安徽本科院校应通过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作为,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实践开展,坚定阵地意识、在改革中强化,重视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总结,凸显应用特色、主动服务社会等路径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类
2 朱德宏 刑事审判合法性与法官责任追究,《学术界》,2016,(7)206-214 刑事审判的职责是查明案件事实,保障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以及规约善治的法治秩序。刑事审判合法性的构成要素包含刑事审判超越政治,法官个体自由及公民个人权利优位。刑事审判合法性的判断要素,解除了法官错案的责任担当,法官个体应承担非法审判的责任。该因素决定了员额制法官制度改革的成败。 二类
3 朱德宏 环境损害鉴定的程序价值及其制度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16,(6)165-171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鉴定意见具有支持当事人己方主张、确定法庭审理范围、确认侵权人赔偿事实的诉讼程序价值。司法实践中环境损害赔偿鉴定意见存在证据能力、证明力以及当事人鉴定权平等保护等方面的程序瑕疵。为此,有立法权的机关应加快环境损害鉴定制度法律规范的制定;法庭应平等保护当事人自行鉴定或申请鉴定的程序权利,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鉴定适度纳入司法鉴定援助范围;社会组织应完善鉴材资料收集方法,夯实社会调查、具体环境存续状态、环境污染状况等环境调查的基础。 二类
4 朱德宏 论党纪与法律的关系及其协调,《探索》,2016,(3)96-101 党纪具有法规范的一般属性,是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反腐倡廉的重要规则。党纪与法律在调整范围、调整对象、效力层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统一于依宪治国这一核心原则。党纪与法律关系的协调机制应体现以宪治国、以宪执政的精神,实施党纪审查先于法律评价的机制。党纪责任是组织成员资格型责任,应与行政法律责任分别对待。对于应承担党纪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违纪违法党员,纪检监察机关在对其进行党纪处分后仅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类
5 朱德宏 价值与技术:审判阶段被害人权利保障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1)80-84 通过对两家基层法院在2013年和2014年刑事被害人在审判阶段诉讼权利司法状态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法律职业者的访谈实录的分析后发现,在审判阶段的诉讼权利在立法价值选择和审判程序技术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程序权利的立法根源和审判运作技术。在未来的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应当适用刑事正当程序原理,改进被害人程序权利的庭审技术。 二类
6 朱德宏 “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8)68-70-78 "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类型化分析有助于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选择,实现实践教学绩效最优化。对双主体和多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绩效进行评估,探讨其现实存在的优缺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参与主体的学习能力,而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类
7 丁利强 生本理念下思政课创新教学的着力点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6)120-123 以生为本的思政课创新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集“教、学、研”合三为一,辩证统一教材内在逻辑性和教学整体性要求,隐性的间接思想引领与显性的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为此,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对思政课创新教学的着力点进行了探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编辑关联性教学专题、结合党史国情背景凸显党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多角度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及层次、追踪国内外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等,旨在深度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真正发挥思政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三类
8 丁利强 民本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路径探析,《学术论坛》,2016,(4)37-40 习近平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为此,在民本理念下,着眼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和文化传承层面等“四方联动”,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渗透路径,以促进百姓确立共同价值取向的自觉精神追求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思想教育广泛性要求与政治工作先进性导向相结合,制度化“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工程与集中性“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活动相统一,凸显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 二类
9 徐俊 网络低俗文化的伦理反思与消解,《中州学刊》,2016,(8)85-91 网络低俗文化是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异化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失范和网上精神家园的失落。网络低俗文化主要由网络审丑文化、网络恶搞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网络色情文化等类型构成,具有暂时的娱乐性、大众的互动性、传播的迅速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等显著特征。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审视,网络低俗文化的产生与网络媒介固有的伦理风险、网络使用者道德意识的淡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伦理陷阱以及现实社会乱象诱发的群体心理失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网络低俗文化的消解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通过积极培植和传播健康的网络伦理观、强化网络传媒的文化责任和道德底线、提升网络主体的耻感素养、健全网络伦理的他律机制等综合性的措施方可实现。 二类
10 徐俊 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大原则,《探索》,2016(4)5-10 精神家园是主体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和价值系统,具有情感支撑、价值导航和心灵抚慰等功能,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但需要不断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性与精神实质,而且还需要始终遵循主体精神家园建构的物质保障、文化引领、主体自觉、因势利导、点面结合和循序渐进这六大原则。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不断走向深入,马克思主义也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仰。 二类
11 徐俊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6(3)56-62 精神家园是一种包含知识、信念、信仰和理想等要素在内的精神系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发挥着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精神家园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取向。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整体的精神家园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精神家园认识片面、生命观异化、成就观扭曲、道德感弱化、政策预期悲观、理想信仰缺失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构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 二类
12 徐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90-29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层面的集中反映,对于在新形势下巩固共同理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髓,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二者统一于中国梦的实践当中。当前,只有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整个系统、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涵养活动、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等途径,才能构筑魅力四射、活力永驻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类
13 袁飞 皇权政治下雍正名臣王士俊的官宦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16(6)114-120 从初入仕途怀揣儒家道德标准的"理想型"官员到最终成为雍正朝的"封疆干吏"和"模范督臣",王士俊的转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正是这一转变轨迹无比鲜明地体现了雍正皇权下封建官员以及这个群体的转变历程,从中可以管窥传统中国封建皇权对官僚的改造和型塑,这也是传统中国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 二类
14 袁飞 清代淮河流域灾赈中的“局部正义”问题——兼对光绪三十二年苏皖水灾的再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111-115 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流域便成了一个灾害频仍的地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淮河流域苏北皖北地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而在随后救济中两地却得到了差别巨大的际遇和厚此薄彼的对待。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的产生,但这种层面上的原因分析稍缺理论性高度和整体性观察。职是之故,以光绪三十二年苏皖水灾为讨论线索,从淮河流域灾赈的整体着眼,利用"局部正义"等相关理论框架试图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探讨和分析清代淮河流域灾赈中存在的救济差别。 二类
15 袁飞 从“制度红利”到“制度陷阱”——嘉庆十四年的漕务改革与制度困境,《学术界》,2016(6)196-203 嘉庆初政,统治者想通过"咸与维新",试图整顿当时严峻的漕运,然这一期望随着嘉庆十四年(1809)各省漕弊的大量揭露而破产。面对日益严重的漕运困境,嘉庆帝再一次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治漕运动。然而因为制度的路径依赖、帝王品行等因素,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者根本无法跳出旧制度的束缚。此外,因为没有培育出一种认同制度、敬畏制度的文化生态,让制度和人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类
16 袁飞 政治史与水利史的双螺旋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6)
“水利”工程作为清代“三大政”之一,一直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和关注。清代的治水工程,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工程,在治水活动的背后蕴藏着种种的政治活动。和卫国研究员的新著《治水政治:清代国家与钱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一书以钱塘江海塘治理为主线,从共时、历时两个维度呈现了有清一代发生在海塘治理过程中的政治活动,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清代海塘治理史,更是一部缩微了的清代政治史。 三类
17 王昆仑 提高“原理”课程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实效性路径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3(11)198-200
切实提高“原理”课程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为了消解合班授课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任课教师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这门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以“求新”和“求精”为原则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是以常态化的教学互动环节促进教学方法革新;三是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有效推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五是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类
18 朱宏胜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型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16,(4)40-46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集群行为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模型架构视角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进行感知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客观因素和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偏好。以断链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有效控制和转基因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重新改造,提出了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思路和办法。 三类
19 朱宏胜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层次分析,《蚌埠学院学报》,2016,(3)149-152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集群事件时常发生。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该群体的网络集群过程,首先将其演变过程做了层次上的划分和描述,其次通过“关注、认同、扩散、集聚”这四个阶段具体分析集群行为和状态,最后从层次解构的视角提出了一些预防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建议。 三类
20 朱宏胜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新理念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0)71-74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首先从“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结果”的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再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现状,提出了“巧管理”的理念,并以预防机制的“公共产品”的搭建为具体的实施路径,说明了新理念在预防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优势所在。 三类
21 李书寒 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和影响力研究——公共关系学视角,《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7141-144) 思政教育必须真正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才是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借鉴公共关系学的理念和方法,重视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类
22 魏雪梅 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的法治化进程研究,《税务研究》,2016(2) 目前,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落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税收立法权限界定模糊、税收立法体系过于陈旧、税收行政权滥用等。本文在总结税收法定原则溯源和释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税收法定原则法治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在税收法定原则的法治化进程中增加更为符合实际的税收立法内容、明确税收立法权限的归属、加强对税收司法活动的监督等建设性意见。 更多还原 二类
23 魏雪梅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应对机制构建研究,《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6)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安全关系经济、政治、公民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安全。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管理技术和水平也大大提高。但实践中,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仍存在很多隐患,因此,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管理机制。 三类
24 李荣 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16(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基于安徽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建设现状的调研,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进行认真探索,从理念创新入手,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的对策。 三类